“庆丰收、迎盛会”,歌声锣鼓响起来,民俗舞蹈跳起来,江西省南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乐化镇新庄村的文化广场上,一派欢乐气氛……
“党的政策真是好,硬化道路组组通,装上路灯处处亮,改水改厕环境美,乡村生活真舒心。”村民万本监道出了乡亲们满满的幸福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必须真正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让乡亲们的生活越来越红火”。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放眼锦绣山乡,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提标扩面,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一个个美丽乡村宜居宜业,成为乡亲们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基础设施提档升级
山乡巨变焕发新颜
丰收田野,最美画卷。
浙江省浦江县杭坪镇大塘村高山番茄基地里,种植户李国强忙个不停:“今年抗旱夺丰收,小番茄亩产值预计能超过4万元。”
小番茄能长成致富果,离不开这几年村里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大塘村党支部书记李训盛说,村里建起高标准农田,旱涝保收;产业路通到地头,宽带网络畅通,小番茄搭上电商快车畅销江浙沪,种植户户均年收入超过8万元。
大塘村是个缩影。10年间,各地区各部门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向农村倾斜,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广袤农村处处呈现山乡巨变、山河锦绣的时代画卷。
——“四好农村路”不断延伸,广大乡村因路而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投入34628亿元,新改建约253万公里农村公路,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全部通硬化路、通客车、通邮路。乡村建设行动实施以来,乡村道路不断往村覆盖、往户延伸,今年上半年,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6万公里,同比增长17.7%。路通百业兴,各种要素加速汇聚,流动的乡村活力焕发。
——“吃水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好日子“水到渠成”。
午饭时分,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张集镇邓楼村村民王士涛打开自来水,淘米煮饭。“过去吃水用水都看天,如今家里啥时候用水,拧开水龙头就行。田间水渠畅通,旱能浇、涝能排,丰收有底气。”王士涛说。
补上水利短板,为农村发展注入源源活水。困扰亿万农民的“吃水难”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全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84%。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37亿亩,生产了全国75%以上的粮食和90%以上的经济作物。
——乡村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富民产业拔节生长。
金秋时节,柑橘飘香。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西乡塘区双定镇义平村,信立柑橘合作社负责人卢若正对着直播镜头推销沃柑。这些年,网络、物流畅通,区里在各村建起电商服务站。卢若顺势搞起直播带货,合作社的品牌沃柑扩种到1.2万多亩,去年产值2亿多元。
基础设施改善夯实发展基础,乡村富民产业做大做强。10年来,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近25万亿元,累计培育了80个年产值超100亿元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0个年产值超100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打造了一批乡村产业发展高地。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美丽乡村宜居宜业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圆满收官,各地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压茬推进,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告别脏乱差,拥抱洁净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陕西省子洲县马岔镇马岔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干净整洁,院子里辣椒、西红柿等时蔬长势正旺。“村里开展清洁行动,乡亲们一起动手,进行卫生大扫除、垃圾大清理、环境大整治。一些乡亲乱丢垃圾的陋习也都改了。”谈起村子的美丽蝶变,村民张逊和连声 称赞。
目前,全国95%以上的村庄开展了清洁行动,农村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今年以来,各地提高标准,健全机制,加快推动村庄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迈进。
——瞄准民生期盼,乡村环境质量不断提升。
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文汇街道兰赵村村民杜建平家里,改造后的厕所干净整洁,脚踏一踩便可冲厕,“有问题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很快就有工作人员上门解决。”东营区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家家户户用上了干净卫生的厕所,区里还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建成了厕具维修等管护服务体系。
各地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重点解决突出问题,补齐环境短板。目前,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0%,九成以上的自然村建立了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28%左右。
——守护绿水青山,生态田园画卷不断铺展。
正是茶园管护时节,甘肃省陇南市康县阳坝镇油房坝村的生态观光茶园里,一派繁忙。在茶园周围,油房坝村栽植景观植物绿化美化环境,开发了天鹅湖、百鸟园等多个景点,打造“村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美丽乡村,每年前来观光休闲的游客达10余万人次。“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560元。”村支书魏云介绍。
乡村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各地加大环境保护治理力度,走绿色发展之路,乡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各地立足实际打造了5万多个美丽宜居典型示范村庄。
公共服务提标扩面
乡村生活更加美好
城乡融合,推进共建共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建立健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广大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增投入、强覆盖,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覆盖。
“医保结算、社保办理、休闲健身,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站式服务,日子越过越有滋味!”四川省旺苍县水磨镇板桥村党群服务中心里,冯光跃老人正在“爱心食堂”排队买饭。旺苍县在农村社区建起党群综合服务中心,推动公务服务向乡村覆盖。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加快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拓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79.5%,抽样调查群众满意度达到87.6%。
——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河南省卢氏县官坡镇兰东村卫生室里,村医曲会文正与百里外的县人民医院内科专家邓元龙视频连线,为村民贾君生远程会诊。“家门口就能请大医院的专家看病,省钱又方便!”贾君生说。
越来越多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下沉乡村。在全国,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农民看病越来越方便;重点加强农村学校建设,99.8%的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2895个县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形成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和一体化发展新局面。
——兜牢民生底线,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
“吃住有人管,生病有人看,住在这里踏实舒心。”云南省双柏县大庄镇康养中心的沈桂珍老人说。一早起床,沈桂珍走出房间,到院里跟同住老人聊天。身后厨房里,工作人员正为老人们准备早餐。近年来,双柏县开展农村特困供养对象托养服务,让他们有人陪伴、有人关爱。
困有所助,弱有所扶,应保尽保,我国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织密扎牢民生“保障网”。2012年至2021年,全国城乡低保平均标准分别增长了1.2倍和2.1倍;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达到或超过当地低保标准的1.3倍……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为乡亲们托起稳稳的幸福。
希望田野,大美乡村。亿万中国农民正踔厉奋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广袤乡村建设成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27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