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学习,请把“护眼”放在第一位

   日期:2022-06-21     作者:info     移动:http://mip.ourb2b.com/news/33092.html
核心提示:“呵护眼睛,光明未来”是不少教师、家长的希望。目前,不少地方的学生已居家学习一段时间,不久之后又将迎来较长的暑期生活。长时间的网课之后,怎样科学保护眼睛?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

“呵护眼睛,光明未来”是不少教师、家长的希望。目前,不少地方的学生已居家学习一段时间,不久之后又将迎来较长的暑期生活。长时间的网课之后,怎样科学保护眼睛?

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0.2%,较2018年的53.6%下降了3.4个百分点。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2.7%,较2019年上升了2.5个百分点。近日,教育部印发《2022年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重点工作计划》,进一步提升社会近视防控意识。如何给孩子一个“光明”的未来?我们邀请相关专家给予解答。

劳逸结合:居家学习不是“宅”在家里

记者:居家学习,很多时间待在室内。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什么?

倪海龙:户外活动时间的严重缺乏,室内持续性近距离用眼的沉重负担,是导致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低龄化的两大最主要原因。保护视力如同保护身体健康一样,要时刻关注劳逸结合。户外活动因为能沐浴阳光、能眺望远方,对保护视力防控近视很有益处。学生要积极参加这些随时随地可进行的运动,如散步、跑步、骑自行车等等。

居家学习期间,只要孩子有机会接触阳光、眺望远方,依然能起到保护视力防控近视的作用。在白天,要经常到窗台边、阳台上、露台上或小区院子里等地接触阳光,多走走,多活动筋骨,多抬头眺望远方。在室内,不接触阳光不眺望远方的休息,是起不到防控近视作用的。假如居家有网课,则依然要有“课间”;如果自由阅读书写,也要每隔20-30分钟左右暂停一会儿,起身活动活动,走到有阳光的地方,眺望远方。

家长是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守护者。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一种学习方式。家长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家长要以身作则,要带头不做“低头族”,不要在孩子面前过度使用手机。

当前,多数家长已很重视并严格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却没有很好地监管孩子阅读书写的姿势与时间。家长应监督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书写阅读姿势,提高学习效率;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多陪伴孩子学习与成长,不能让孩子孤独沉默地长时间“宅”在家里。

科学防控:家庭是近视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记者:“家长的参与,有效推动了近视防控工作高效推进和预期目标实现。”在居家学习过程中,家长该做好哪些方面的配合、督促工作?

孙伟:家庭是近视防控的第一道防线,家长是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守门人”,因此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家长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加强监督引导,避免不良用眼。居家学习时,家长要监督并纠正孩子的不良读写姿势,做到“一尺、一拳、一寸”,即眼离书本距离一尺,胸前与课桌距离一拳,握笔的手指与笔尖距离为一寸。同时,避免孩子在走路、吃饭时,或在晃动的车厢内看书、写字。

控制用眼时间,增加户外活动。保证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沐浴阳光防近视。同时监督、控制孩子的用眼时间,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超过30分钟时,要提醒孩子休息远眺5-10分钟。

关注读写环境,注意光线调节。为孩子准备适合自己身高的桌椅板凳,同时关注家庭室内照明状况。白天光线不足时及时开灯补光。晚上学习时,同时使用书桌台灯和房间顶灯,台灯应放置在书桌左前方,面光源略低于眼睛高度,避免灯光直射。

合理规划学习,严控电子产品。合理安排孩子网课时间,为孩子选择合适的电子屏幕,使用电子产品应遵循“20-20-20”口诀,即看屏幕20分钟后,要远眺20英尺(6米外)以外物体保持20秒以上。非必要学习期间,每次使用电子产品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时长不超过1小时。

均衡饮食营养,保证充足睡眠。在睡眠时间方面,应确保小学生睡足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8小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同时,避免孩子暴饮暴食,严格控制甜食的摄入量,保证孩子均衡全面饮食。

动静相宜:居家锻炼也要达到“出汗”的效果

记者:居家学习,适量的运动有助于保护眼睛,在体育锻炼上应注意哪些方面?

季浏:如何既保证居家学习质量,又防止近视?居家锻炼是重要手段。居家锻炼与学校体育课、课外活动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体育老师的现场指导和保护,因此,需要有科学方法才能避免伤害、达到锻炼效果。

居家锻炼练什么?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需要的动作技能和运动技能是不一样的,所以居家锻炼的内容也要有所区别。2-7岁的幼儿还处于基本动作技能的发展阶段,走、跑、跳、爬、攀登、投掷、抛接等基本动作尚未发展成熟,要用各种有趣的游戏活动吸引孩子们参与,把孩子们的注意力从电视机、手机等电子产品中转移出来。7-10岁是儿童基本动作技能与专项运动技能的交接阶段,这时候可以逐渐开始篮球、足球、排球等专项运动技能的培养。居家锻炼如果场地不够,可以利用小区的场地练习一些基本动作。

没有负荷的居家锻炼效率很低,负荷过大的居家锻炼则面临各种风险。运动负荷应遵循FITT原则,即频率、强度、时间、运动类型四个方面。一般而言,每周三到五次,每次30~60分钟的中大强度运动为宜,运动类型以大肌群参与为宜。什么叫中大强度运动?就是心率要达到140-160次/分钟,这是运动中的最适宜心率范围。通俗地讲,就是要出汗,居家锻炼也要达到“出汗”的效果。

要有适宜的运动方案。在居家期间,到底该怎样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地合理安排锻炼?每个家庭情况不同,方案可以不同,总体上应该以体能练习为主。这里提一个方案,很简单:每次坐下来的时间不要超过60分钟,无论干什么,只要坐下来达到40~50分钟,幼儿达到30分钟,一定要站起来进行3~5分钟的运动,家长要及时督促。此外,每天上午、下午各进行一次10分钟以上的中高强度运动,建议可以进行有氧活动(如健身操、网络视频课等等),也可以进行力量练习,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平板支撑、哑铃负重等,每次安排3-5组重复动作。

及早预防:密切关注孩子视力变化和视力异常迹象

记者:作为幼龄儿童或中小学生家长,在家中,如何有意识地关注孩子视力变化?如何做到尽早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许梅萍:平时家长要有意识地密切关注孩子视力变化和视力异常迹象,尽早发现孩子是否近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家长树立近视防控意识,从小从早抓好预防。2岁左右即可带孩子去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屈光筛查,了解孩子眼球屈光状态,监测远视储备量,早期发现远视、近视、散光、屈光参差、远视储备量不足和弱视等危险因素。

平时有意识地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和用眼表现。如孩子看东西时出现习惯性眯眼、揉眼、喜欢近距离视物或者歪头视物等视力异常的表现,家长需要特别重视,及时带孩子去医疗机构检查视力和屈光度。

平时要和孩子多交流沟通,询问孩子视力变化情况和看东西清晰程度。还可从与学校老师的沟通中侧面了解孩子的用眼习惯和行为表现。在家要关注孩子学习时长、阅读习惯、读写姿势等用眼行为,也可用视力表不定期测量孩子的视力,观察了解孩子视力的动态变化。

对于学前或者学龄期的孩子,建议每年进行2―4次的视力筛查,家长要关注视力检测结果,包括裸眼视力、屈光度数据。同时,要关注孩子是否有高度远视、散光、远视储备量等,因为高度远视和散光如果不及时戴镜矫正,可能会造成弱视。

带孩子去专业医疗机构检查,需关注角膜曲率和眼轴。如果孩子角膜曲率比较平,即使没有近视,其眼轴也可能比普通孩子的眼轴偏长一些。这种情况下,家长就更要注意孩子近视前的视力保护,必须每年进行两次眼轴测量,关注眼轴长度变化。高度近视眼底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眼轴长度,眼轴长度越长,眼底改变越明显,将来发生高度近视并发症的风险就越大。

形成合力:科学保育保教,协同保障

记者:在加强家校联动、形成合力,协同保障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促进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方面,您有怎样的建议?

张端:学校和家庭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重要阵地。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针对家校联动,提到了减轻学生负担、改善视觉环境、加强体育锻炼、少用电子产品等。我认为,在家校联动协同保障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方面需做到以下几点:

落实“双减”政策。“双减”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发力,切实减轻学生校内校外课业负担。学校要做到合理规划课程及作业,家长要做到合理安排课后辅导及兴趣培养的时间,让“双减”真正落到实处。

改善视觉环境。家庭要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居家视觉环境。学校要参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要求,在硬件上要配备符合标准的照明设备和可调节课桌椅,在软件上要加快消除“大班额”现象,每月调整学生座位,每学期对学生课桌椅高度进行个性化调整。

强化户外体育锻炼。要保证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小时体育锻炼,同时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的课时标准,让学生们劳逸结合。

谨防近视低龄化。家长应认识到0-6岁是孩子视觉发育的关键期,应当尤其重视孩子早期视力的保护,培养孩子正确的行为习惯,早发现早预防。幼儿园要倡导科学保育保教,严格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严禁“小学化”教学。通过家校合作,把近视防控关口前移,做到早监测、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本报记者 靳晓燕)

免责声明:居家学习,请把“护眼”放在第一位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过网站留言/举报反馈,本站将立刻删除!
 
 
更多>同类行业

推荐图文
最新发布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