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指不偏不倚,折中 调和 的处世 态度 。
成语出处: 《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成语例句: 他一面想,这既无闭关自守之操切,也没有 开放 门户之 不安 :是很合于“ 中庸之道 ”的。鲁迅《 彷徨 · 幸福 的 家庭 》
注音: ㄓㄨㄙ ㄩㄥ ㄓㄧ ㄉㄠˋ
中庸之道的近义词: 不偏不倚 倚:偏向。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公正或中止一般说来,法官们都诚挚地、热切地希望不偏不倚和公正陪审员们仍
中庸之道的反义词: 厚此薄彼 重视或优待一方,轻视或冷遇另一方。 毛** 《向国民*的十点要求》:“至于各地方抗日力量,则宜一体爱 偏听偏信 只听信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的话当**的应该深入了解真实情况,不可偏听偏信
成语语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the happy mean
俄语翻译: держаться промежуточной позиции
日语翻译: 中庸の道(みち)
其他翻译: 德doktrin von maβ und mitte der goldene mittelweg法
成语谜语: 中路
读音注意: 中,不能读作“zhònɡ”。
写法注意: 庸,不能写作“佣”。
中庸之道的意思
中庸之道的意思为不偏不倚,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
中庸之道的“中”堤指好的意思,庸同用,中用的意思。指人要拥有一技之长,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又指人要坚守自己的岗位,要在其位谋其职。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中庸之道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
出处:《中庸》
《中庸》精选: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翻译:
伟大啊,圣人的道。浩浩荡荡,生长发育万物,与天一样高峻。充足而且伟大啊,三百条礼仪,三千条威仪,等待圣人出现后才能实施。因此说,如果达不到最高境界的道德,最高境界的道就不会成功。
所以,君子应当尊奉德行,善学好问,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同时又深入到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同时又遵循中庸之道。温习过去所学习过的从而获取新的认识,用朴实厚道的态度尊崇礼仪。
这样,在上位时不骄傲,在下位时不背弃。**政治清明时力争主张被接受采纳,**政治黑暗时以沉默保全自己。《诗经》上“既明达又聪慧,这样才能保全自身”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愚蠢但又只凭主观意图行事,卑贱但又好独断专行,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却要恢复古代的做法,这样的话,灾难就要降临在他身上了。”不是天子,就不议论礼制,不制定制度,不考核文字。
现在普天下车辙统一,文字统一,伦理观念统一。虽然有天子的地位,但如果没有天子的德行,就不要轻易制礼作乐,虽有天子的德行,但是如果没有天子的地位,也不要轻易制礼作乐。孔子说:“我解说夏代的礼法,但杞国的文献不足以验证。
我学习殷朝的礼法,仅仅有宋国保持着它。我学习周代的礼法,现在正实行着它,因此,我遵从周代的礼法。”
扩展资料:
《中庸》的创作背景:
《中庸》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三十一篇。《礼记》原名《小戴礼记》,又名《小戴记》,由汉宣帝时人戴圣根据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批佚名儒家的著作合编而成。
宋代以前,学者皆主张《中庸》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子思所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子思作《中庸》。”李翱《李文公集·复性书》:“子思著《中庸》四十七篇,传于孟轲。”朱熹《中庸章句·序文》:“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自宋代开始,有学者主张《中庸》是子思与秦汉之际的儒者杂述而成。欧阳修《问进士策》:“问:礼乐之书散亡,而杂出于诸儒之说,独《中庸》出于子思。子思,圣人之后也,所传宜得其真,而其说异乎圣人者,何也?”
叶适《习学记言序目·文鉴三》:“**虽称《中庸》子思所著,今以其书考之,疑不专出于子思也。”清人认为《中庸》非子思所作的也不乏其人,特别是崔述,在其《洙泗考信录》卷三中提出了三条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而今人冯友兰、钱穆、劳思光等亦从文献、思想等方面论证《中庸》非子思所作。
以上两种观点各有依据。现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庸》是子思及其**多人所作。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之道,乃道中最入门的一种学问。那就是面对什么事情都不管不顾,完全顺应天命,此为道中的学问。但尽管只是一种入门的学问,能够做到对万事不管不顾也是极难的。不过对于这些生肖,倒是诠释的非常不错。那么十二生肖中都有谁惯用中庸之道呢?
属牛:雷打不动
属牛的人一向都是如此,对于事不关己的事情从来都不为所动。其实这并不是他们没有一颗善良的心,而是他们知道,破坏自然的平衡是一件违背天命的事情。属牛的人从来不觉得自己有那么大的能耐可以违背天命,所以说他们基本都是雷打不动,不为任何事情所触动。
属兔:顺应天命
属兔的人也是很了解天命的,所谓天命难违,他们很难去于天抗衡。所以久而久之属兔的人就变得聪明了,一切跟自己无关的事情都不会插手。哪怕跟自己有关的事情,他们也会顺然天道。他们从来不相信可以凭借一己之力能够改变任何,这也算是比较聪明的做法了。
属鸡:将不为贯彻到底
属鸡的人将不为贯彻到底,不为是一种学问,也就是对任何事情都保持着最中立的状态。这样既不会惹祸上身,又不会将自然的平衡破坏。总之就好比一个人到了要*的阶段,但是我们可以用一些办法延长他们的寿命。尽管如此,属鸡的人还会顺应天命,不管不顾。
属狗:不喜纷争
属狗的人早就看淡了这个世界上的沧海桑田,所以说这一切的事物都和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属狗的人往往都超脱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所以说世界上的任何事情他们都不打算帮忙的,能到什么样的地步就到什么样的地步。如果说万事皆有转机,那也不关他们的事。
儒家所说的“中庸之道”到底讲的什么?
估计很多人对“中庸”存在着傲慢与偏见,肤浅地认为中庸就是做人圆滑,不讲原则,明哲保身,等等。
其实,中庸是一种**过时且至高的做人德行和智慧,更是一种高深的处世之道。
就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庸是国人最为推崇的,但**人是最懂何为中庸的,如果国人哪怕明白一点中庸的道理,**的问题也不会像现在这么复杂。
难怪孔子在《论语》中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的体现,应该是最高尚最完美的了!
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庸之道呢?
如果通俗理解就是:“中”就是指做人做事不偏不倚,“庸”就是平常的意思。中庸就是中道的意思,不偏向于任何一方;具有执行的时候,不多也不少,恰到好处。
论语》中,记载了这么一段孔子和**的对话: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优秀呢?”
孔子回答说:“子张有些过分,子夏有些赶不上。”
子贡说:“那么就是子张更加优秀一些吗?”
孔子说:“过犹不及”,即:过分和不足都是一样的。
可见,孔子是非常重视中庸思想,推崇不偏不倚的处世之道。
因此他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即:“君子遵循中庸之道为人处世,小人对人对事往往违背中庸的准则。
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是因为君子能随时根据不同的情况,恰到好处地把握中正的原则,行事处世有度;小人之所以背离中庸,是因为他们不能约束自己的言行,主观武断,没有准则,无所顾忌。
国学经典《中庸》开篇便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即: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当七情六欲感应外境而发了出来,又能做到没有太过与不及,没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节,这就叫做“和”。
有修养的君子,如果能顺应大道,达到中与和境界,那么天地都会安居正位,万物也都可以顺遂生长。
所以说,中庸还有“中和”的意思,属于一种高情商的表现,可以让人做事无往不利。
其实,《中庸》就是告诉大家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努力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平衡点,做人做事折中调和,这才是最高深的智慧!
可见,如果我们学会了中庸之道,便能慢慢懂得学会自我控制,让自己的言行举止、欲望感情处于一个适度恰当的刻度上。
就如曾国藩在家书中所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如果用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话说,就是: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用《易经》中的话说,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综上所述,孔子眼中的“中庸”不是圆滑做人,而是一种更高深的处世之道。
关注“国学新导航”,用国学开启属于你的人生新导航!
中庸之道是什么意思?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 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