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给业主发放蔬菜(当事小区)
吉林一社区免费给业主发放蔬菜时,一女子因在楼上喊话爸爸“少拿点”引发舆论“叫好”。事后当事女子回应称,之所以喊话爸爸“少拿点”,主要在于小区里的老年人比较多,因此想多给老年人们分一点,年轻人可以在网上预订。
要知道,对于不少老年人来讲,用手机上网买菜确实是困难的。所以在看待“社区免费发菜女儿喊爸爸少拿点”的事情时,除却要有美德叙事,更要有现实叙事,唯有如此美德叙事才不至于走向虚空。
某种意义上,当事女子的爸爸“拿多拿少”应该不会影响太大,但是我们很清楚,此时此刻,重要的不是“拿多拿少”,而是在同样的处境中,她没有忘记老年人们更难的一面。老实说,在公共资源足够的情况下,确实显现不出什么,但要是在公共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可能一个萝卜对一家人也是很重要的。
所以就当事女子的“喊话”来讲,与其说是凡人的崇高,不如说是共命运的底线。因为我们很清楚,当生活稍微偏离常规状态,可憎的原始主义就会突然涌现出来,以至于野蛮状态反而变得很寻常。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审视当事女子的“喊话”时,就不能单单停留在道德标注上,更需要顺着人对人的理解摊开看。说到底,在同样的处境中,绝大多数人都在关注自身命运,甚至还会不停地发出“为什么会如此?”的追问。
典型如:将自己视为正确一方,视他(他)人为错误一方;将自己的事业视为正义的,他(她)人的事业视为邪恶的;自己的想法是确切的,他(她)人的想法即便不是彻底邪恶的,也会认为是胡诌的。总而言之,在当下的图景中,即便当事女子的“喊话”不能“喊醒”什么,但却足以提醒人们:“我就是你,你就是我”(处境层面)。
要承认,为理解留下地盘,才可能更有机会抵达他(她)人。平心而论,在庞杂的困境下,没有谁的断言是绝对正确的,这种情况下,极端是最内耗的,而理解却是最高效的。我们虽然不清楚当事小区里的老年人们会怎么想,但是像当事女子这样的邻居多一些,小区的境况总不会差到饿肚子地步。
我们不否认所人都喜欢确定性。更进一步讲,人们渴求确定性,并且寻觅确定性,以及跟确定性相关的终极真理。只可惜,当我们处于不确定性的境遇里时,唯有理解的指向不会被完全淹没。
在这个意义上,显然当事女子的“喊话”是有感染力的。不得不承认,在扭转境遇氛围上,个体在确定具体的基调,提供给社会真正的能量,即便很多时候看起来“微不足道”。循此再看看因为储备食物、排队检测而发生的那些闹剧,总觉得可笑又可悲。
如此强调,并不是说那些“闹剧”中的人们真就不值得同情,而是当有人在为他(她)们考虑问题的时候,他(她)们却想着法、变着法要去占尽周遭的便宜。这种情势下,我们再看当事女子“喊话”爸爸的事情,总觉得实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