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俞陶然
近日,由于国际贸易政策变化,国产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备受国人关注。这类芯片设计工具有什么价值?在国际竞争中,我国EDA企业能否尽快赶上这个行业的“三巨头”,打破欧美企业的垄断?记者采访了合见工软、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高管。在他们看来,目前国内没有一家EDA企业能在短期内做到全流程和全工具链覆盖,如何在政府引导下避免资源分散,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显得尤为重要。加强人才培养也很重要,高校集成电路等专业教学可进行“反转”,在相当比重上按产业流程而非传统理论知识体系设置课程。
技术壁垒高,人才稀缺
EDA是指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完成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功能设计、综合、验证、物理设计(包括布局、布线、版图、设计规则检查)等流程的设计方式。它涵盖了电子设计、仿真、验证、制造全过程的所有技术。近年来,高级硬件描述语言和IP核(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模块)被广泛采用,使电子设计方式发生了变革。
合见工软是一家总部在上海的高性能EDA及工业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已融资近30亿元人民币。公司销售副总裁刘海燕介绍,EDA这个小众市场的技术壁垒很高,工具链很长,需要大量研发投入,人才非常稀缺。我国EDA行业起步较晚,所以本土EDA企业面临着时间短、任务重、挑战大的难题。
“EDA是一个集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科学以及电路、机械、计算、光学、信号处理等尖端技术于一体的软硬件综合产业,人才难觅,而且常用的核心工具超过10个大类,需要的人才基数非常大。”刘海燕说,“国内有经验的研发人员估计只有1000人左右,而能称为核心研发人员的只占10%—20%。”
在EDA行业里,IP核这个细分行业已独立出来,形成了ARM这样的跨国企业。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总经理徐步陆介绍,芯片晶体管规模达数百亿个,芯片设计企业不可能从头设计,而是大量采购、复用第三方设计的电路模块。这种电路模块就是IP核,有点像建筑行业的预制件。
据统计,2021年全球EDA市场规模约为130亿美元,中国EDA市场规模约为120亿元人民币。这130亿美元的市场,撬动了规模达5559亿美元的半导体产业。在全球科技竞争不对等的情况下,要实现我国半导体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保障EDA工具的安全可控。
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
目前,新思科技、楷登电子和西门子EDA三家欧美企业并称EDA行业“三巨头”,它们以较完整的全流程产品垄断了全球78%的市场份额。回顾其发展壮大史,这三家企业一方面持续重金投入研发,追求产品性能和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在资本推动下,不断并购其他企业,在过去30多年里完成了约270起并购案。
过去20年间,国内EDA企业以华大九天为首,在EDA市场占据了少量份额。近年来随着国际局势变化,在政府引导下,大量资本进入这个小众市场,涌现出包括合见工软在内的几十家EDA初创公司。与此同时,概伦电子、华大九天、广立微等本土头部企业陆续登陆证券交易市场。
在刘海燕看来,几十家本土EDA企业各显神通,如今的问题不是企业总数够不够多,而是真正有技术含量、有被并购和整合价值的企业有多少。“本土EDA企业的当务之急,我认为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攻克关键的工具链节点,进而实现由点到面的突破。政府给予了EDA行业很好的发展环境,但是我们要避免内卷、避免资源分散,应共同支持有足够技术实力、能实现产品落地、能做产业生态并有强大并购整合能力的公司做大做强,真正做到资源集中、人才集中、资本集中,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高校可按产业流程开课
谈及本土EDA企业的技术突破方向,刘海燕认为,在众多细分方向中,验证伴随着芯片设计的全过程,随着工艺演进和设计的日益复杂化,验证工具开发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和准入门槛,已成为研发成本占比最高的领域,所以验证工具的突破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此外,Chiplet(芯粒)已逐渐成为芯片设计的主流技术趋势之一,这给先进封装设计带来了高集成度、高匹配性等复杂问题。如何通过EDA工具来高效解决这些问题,也是国内EDA企业的一大突破口。
对于EDA人才紧缺问题,徐步陆说,国内高校的微电子等学科要加强工程能力培养,像斯坦福大学“2025计划”那样,把“先知识后能力”教学理念反转为“先能力后知识”。“国内很多高校的微电子学科课程还是以传统理论知识体系来设置的,我觉得应该反转,在相当比重上按产业流程配置课程,把理论课与项目课比例由9:1转变为3:7。”以IP核为例,通过把流片过的产品当“教材”并公开设计代码,可以让大学生深入了解电路模块的设计、测试、应用这一产业流程,并在此基础上自己开发小规模的IP核,这样既掌握了技能,又学到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