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我还想用 Kindle 看书,停运前要如何自救?

   日期:2024-06-17     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佚名     移动:http://mip.ourb2b.com/news/666893.html
核心提示:救命,我还想用 Kindle 看书,停运前要如何自救?入华后发布的第一款电纸书。KU,也就是亚马逊的电子书借阅服务。云服务的资产,它包括亚马逊个人文档服务(也就是我们平时推送至设备的第三方读物),以及已购读物(也就是我们从亚马逊购买的书籍)。PDF,手写体验接近纸质书写,但谁知道这就没有然后了。

救命,我还想用 Kindle 看书,停运前要如何自救?

上周,Kindle 官方宣布,将在一年后(2023 年 6 月 30 日)停止中国区 Kindle 电子书店的运营,文档服务等其他附属功能也会在两年后暂停。

我十分难过,想写写个人和 Kindle 的故事,尝试列出 Kindle 退出中国对用户的影响,以及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我 2014 年才接触到 Kindle,设备是 Kindle 2,那是 Kindle 入华后发布的第一款电纸书。也是从这一代开始,我慢慢成为了 Kindle 的重度用户,持有 Kindle 超过 10 个,现在手上还有 7 个。

我持有的 Kindle丨作者提供

刚用 Kindle 那会儿,我经常在中文互联网翻阅各种使用方案,但总是没有让我满意的,要么都是陈旧信息的“复制粘贴”,要么没有体系化表达,所以我干脆自己写起了教程。我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什么人适合买 Kindle”和各种入门的、进阶的用法,串联成文,标题还有点挑衅,叫《你也许并不太懂 Kindle》。

让我意外的是汉王电纸书与亚马逊kindle电纸书哪个好,这篇文章在全网有上亿级的传播量——后来,我还出版了一份相关性的课程,以及一本相关的书。

E Ink 是一种基于电泳技术的显示技术,没有像液晶屏刺眼的背光,对眼部刺激很小,显示效果也接近于纸质书,即使是带阅读灯的版本也是用前光的技术,没有背光那么刺眼。设备是超级笔记 A5X丨作者提供

Kindle 退出中国,是可预知的

最初,Kindle 开发团队更喜欢“Fiona”这个名字,并将它作为当时的产品代号,它取自科幻小说《钻石时代》 ,小说里的 Fiona 是主人公的女儿,她拥有一台存储了所有图书馆和人类知识的机器。但杰夫·贝佐斯决意选择“Kindle”这个名字——“点亮火焰”。

在我看来,Kindle 中国的高光时刻在 2017 年前后。那时,官方还连续两年举办了“挚爱阅读”大会,在这个活动上,我看到了很多喜欢的作家和前辈,用户和社区的连接因此加深。

2018 年,Kindle 公布了其在中国区的傲人数据:阅读器在中国销量达数百万台,电子书销量近 70 万册,较 2013 年增长近 10 倍。我记得当时的官方宣传口径,都是类似于“Kindle 中国的市场份额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电子书市场”这样的论调。

但在此之后,Kindle 中国再没有公布过数据。

在上周发给媒体的“闭店”邮件声明中,亚马逊表示退出并非因为政策因素,而是“定期评估全球业务做出的调整”。

Kindle 卖的不是设备,而是服务,设备的收入微乎其微,重要的是其结合出版、电商等元素的生态。这种生态的构建,在美国相对会容易一些,竞争压力也会小一些。Kindle 的王牌之一 KDP(Kindle Direct ,Kindle 自助出版),在国内似乎走不通。

在美国,KDP 帮作者绕过出版社,帮他们直接出版电子书,作者拿到了比传统出版商更高的分成,而亚马逊的线上书库也迅速扩充。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通过 KDP 出版的电子书,都包括在 Kindle (KU)包月服务里。KU,也就是亚马逊的电子书借阅服务。但因为 KDP 在国内的受限,KU 的附加值没有体现出来。

而我们当下的情况是:创作者和平台方没办法直接合作,这导致大量多元化内容无法在亚马逊电子书库流通起来。加之国内近几年阅读器品牌林立,相关电子书店,诸如微信读书、得到、掌阅等,都各自构建了自己的硬件和内容生态,这些无疑都给 Kindle 在国内的道路雪上加霜。

近年来,不少国内厂商频发阅读器丨作者提供

当两年后 Kindle 中国区彻底停运,用户将暂缺一个如此大规模的英文正版书店。虽然国内已经有不少优质中文电子书店,但始终有那么一块空缺。

用户可以做什么?

Kindle 退出中国已成事实,作为重度的 Kindle 用户的我,想尽可能多地提出一些可解燃眉之急的方案。

写给 Kindle 用户:保存好自己的云数据

根据 Kindle 中国的官方通告,用户需要在 2024 年 7 月前转移所有云数据,否则它将不属于你。

需要指出的是,需要我们转移的是云数据,本地数据并不需要我们处理。

这里说的本地数据指的是,诸如生词本、.txt(Kindle 根目录信息文件)等数据。即便我们不用中亚 Kindle 云服务,这些本地数据也不会消失,因此我们只需要用好第三方标注管理软件,就可以管理好现在、未来的相关核心数据,这部分下面会为大家展开谈谈。

云数据则是我们存储在 Kindle 云服务的资产,它包括亚马逊个人文档服务(也就是我们平时推送至设备的第三方读物),以及已购读物(也就是我们从亚马逊购买的书籍)。

写给想留用 Kindle 的用户:轻松转移图书

我们在前文提到的数据,并不涉及 DRM(数字版权管理),可以直接把相关读物推送到设备端,在本地阅读。保险起见,我建议你接线将数据同步一份到电脑端。

你可以直接登入亚马逊中国的官网 ,然后照着“管理我的内容和设备”-“内容”-“电子书 / 个人文档”这个路径找到需要转移的图书。接着,选中,并发送至你的设备端。

另外,如果你持有多个 Kindle 设备,还得多走一步:选择你需要传输到的设备。

写给想“弃坑”的用户:利用脚本,将图书转移到 PC

如果你的图书数量不小,又不想拖来拖去,甚至想放弃 Kindle,那直接将目标读物转移到 PC 最省事。我的方法是:利用脚本,实现转移。

① 安装脚本:,然后多次下拉,让想下载的内容全都显示出来;

② 先下载一本书,具体步骤:“图书左边的三个点”-“通过电脑下载 USB 传输”(如果超过一个设备的朋友还需要选择目标设备)-“下载”;

③ 接着点击“下载本页所有内容”,然后就开始下载了,建议选择稳定的浏览器进行操作,比如:Vivaldi、Brave、Safari;

但上面这个方法也有 bug,你需要一个一个地下载,需要人在电脑端反复操作,如果网速不好就不太适用。

因此,我更建议大家先整理一下自己在 Kindle 上的云资产,处理掉一些没必要的信息,再进行批量操作。

至于已购读物,因为被 DRM 限制,你无法在别的设备阅读这些书。但也有人会通过电子书管理软件 Calibre,结合相关插件,破除 DRM。这种方法涉及到的因素太多,大多数教程都会提醒,“要使用老版本的 Kindle app、老版本的 MacBook,并通过设备号去破解”,这里不再展开。但我可以确定的是,过程耗时,体验不佳。

用第三方标注、笔记管理软件,管理 Kindle 核心资产

关于标注管理软件,我目前最推荐 Kindle Mate、Klib 和 Knotes 2(糥词笔记)这三款,它们各有特色。

Kindle Mate 是 Windows 平台上比较老牌的标注管理软件,免费,但非常全能,不仅可以处理标注、笔记,还可以针对生词本进一步操作。

而 Klib 则是 macOS 平台的标注管理软件,可以管理 .txt(Kindle 根目录信息文件),以及亚马逊 Kindle 国际账号、Apple Books、微信读书、多看等诸多端口的标注笔记,Klib 的设计简洁、干净。

糥词笔记管理 Kindle 标注界面丨糥词笔记

糥词笔记则是同时支持 Windows、macOS 以及 iOS,目前也同时支持 .txt 和 Kindle 国际的标注、笔记导入,是非常全面的标注管理解决方案,整理后的记录还可以导出到印象笔记和 OneNote。

申请美国亚马逊账号救命,我还想用 Kindle 看书,停运前要如何自救?,继续用 Send To Kindle 服务

Send to Kindle(S2K),简单来说就是,用户往设备绑定的邮箱发文件,文件就能无线推送到 Kindle 上。但在两年后(2024 年 7 月后),我们将无法在国区账号中使用这个功能。

你如果还想用,可以创建一个美国亚马逊账号,并绑定自己的 Kindle 邮箱,来实现 S2K。你可以直接拿中亚已注册账号的邮箱,注册一个美亚账号,设置不同的密码即可。

操作既可以在美国亚马逊()网页端实现,也可以在 Kindle 的设备端实现。如果你想实现美亚的 S2K,你还得将 Kindle 设备和美亚账号进行绑定,具体操作为“右上角菜单”-“My Account”-“Use an Amazon account”-“”。

如果不想继续用 Kindle 了,可以考虑其他电子书店和阅读器

电子书店,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有微信读书、得到、掌阅、京东、多看等,其中微信读书图书比较多元,总量也较大,同时支持几乎全格式读物的导入,得到的书库选品比较好,新书覆盖率很高,全文检索做得非常好。掌阅的网文是特色内容。相对而言,京东、多看这些商城特色不够鲜明,或因为广告太多、新书太少被用户诟病,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也有较为雄厚的图书储备。

当然,我们不能抛弃硬件去谈国内电子书生态,以上几款 app 几乎都有其墨水屏阅读器产品。

比如,微信读书已上线 7.8 英寸的微信阅读器 2,但没有正式对外开放,目前只有少数人能体验得到。该设备对微信读书 app 有专门适配,具备支持外部图书导入、微信浮窗内容阅读、大屏双页显示等特性。

和微信读书相比,得到在阅读器的布局则更加之广,大多是和一些比较成熟的厂家合作,比如其 7.8 英寸、10.3 英寸产品都是和文石合作出品。得到的 5.2 英寸产品“得到阅读器 mini”,则是和小米生态链品牌墨案合作。从个人使用和对比的情况来看,这几款设备的体验都还不错,小屏便携,中大屏则在文字输入、翻页流畅度等方面,都达到可接受的水平。

掌阅的近几年的墨水屏产品线,从 6 英寸到 10.3 英寸都有覆盖,新品和固件迭代都很快,加上良好的图书生态,也是大家可以严肃考虑的墨水屏品牌。其 10.3 英寸的 Smart 产品线近来手写体验逐渐提升,是注重阅读、手写用户值得关注的产品线。

只谈手写功能的话,超级笔记阅读器的手写体验是我认为的最佳,它在日本很受欢迎。用其自研的硬笔,触碰软膜,完成书写,体验很棒。而且这个品牌对交互细节非常用心。设备装的是半开放的安卓系统,目前支持微信读书、Kindle 以及京东读书。

文石是目前国内墨水屏产品中声量比较大的一个,发布新品的速度非常之快,覆盖了从 6 英寸到 25.3 英寸几乎所有尺寸的墨水屏产品。它特别适合喜欢折腾的用户,其强大的性能、全开放的系统,可玩性很大。文石的书城和京东读书直接打通,这两家应该是强合作关系。文石除了硬件不错外,它的阅读系统也用心打磨,能用来扫描书籍的 很好用,系统对 PDF 有深度支持汉王电纸书与亚马逊kindle电纸书哪个好,所有格式的文件,你都能提笔就写,记录、管理也很方便。

索尼虽然较早进入墨水屏领域,但在发布了两款大屏单品 DPT-RP1(13.3 英寸)和 DPT-CP1(10.3 英寸)后就没有再更新产品了,这两款机身纤薄,大屏很适合用来看 PDF,手写体验接近纸质书写,但谁知道这就没有然后了。

DPT-RP1丨Sony

富士通旗下还有一款形态相似的产品, A4,可以看作是 DPT 系列的“继任者”114信息网sitemaps,第二代改进了 RP1 被诟病的接口、电磁笔等问题,目前并未进入中国,只能海淘买入。

华为前阵子推出 MatePad Paper,让不少人意外。事实上,华为早年就入局墨水屏产品领域,只不过没有大力推进。经过 Kindle 在国内多年的产品教育,和华为自身的品牌树立,MatePad Paper 一时间“吸睛”无数。更何况,它还具备一些差异化功能,比如,呈现 256 级灰阶(此前市面上的墨水屏产品大多为 16 级灰阶),黑白色调的过渡会更加细腻;另外,它的处理器更强,也背靠鸿蒙系统,能够用上“跨设备流转”等功能。

MatePad Paper丨作者提供

但它也有短板,集中体现在阅读系统上,比如墨水屏重度用户看重的多元格式支持、PDF 重排、多格式提笔就写等功能都还很欠缺,就连横向阅读也都是在后续固件更新中才加入的。

除了以上品牌,大上科技(DASUNG)的“高刷”以及显示技术(在售 13.3 英寸墨水屏显示器 HD FT、10.3 英寸的墨水屏平板 Not-eReader 103 等),大我集团(Bigme)在彩色墨水屏和商务特性(占有多个彩色墨水屏的全球首发)的深挖,行业老将汉王科技大胆剥离电容层及导光板的尝试(用在新品 N10),都值得一提。

可以看到,各种新式墨水屏产品正接踵而至。

两款彩色墨水屏和 iPad 显示同一张图片丨作者提供

在当下,是否还值得入手 Kindle?我的回答无疑是肯定的,Kindle 有其不可取代的地方,不论是实际阅读体验,外语学习体验,还是联合诸多相关产品所迸发出来的知识管理特性都是不可取代的。

Kindle 去年发布的新品 Kindle 5,是目前我最满意的 Kindle 产品,屏幕加大,还加入了水波纹翻页特效,是值得推荐的一款实用型设备。

Kindle 对我而言,是一个陪伴多年的小伙伴,它陪着我一同成长,伴随着一本又一本书的开始和完结。它现在以这样的形式和我们告别,我不好受。任何一个希望中文电子书市场健康发展的人,都不会好受。

在未来两年里,我们唯有收拾好自己的电子资产,让它们用另外一种形式,继续陪伴我们。

参考文献

[1]

[2]

[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作者:直树桑,36氪经授权发布。

【本文来源于互联网转载,如侵犯您的权益或不适传播,请邮件通知我们删除】

免责声明:救命,我还想用 Kindle 看书,停运前要如何自救?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通知我们删除!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通过网站留言/举报反馈,本站将立刻删除!
 
 
更多>同类行业

推荐图文
最新发布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